航拍夏邑县火店镇(大家转发下,让更多人看到高空的家乡)
| 招商动态 |2016-07-25
航拍视频
火店镇
火店镇位于河南夏邑最东部,东邻永城市芒山镇芒砀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;西进夏邑县城区,南到永城市区,北到安徽省砀山县城区均是25公里。区域位置优势明显,东距安徽省萧县50公里,实为两省四县(市)的“十字交叉地带”。
全镇总面积69.2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5.2万亩,下辖34个行政村,110个自然村,264个村民组,11562户,约5.3万人。镇直单位及附属机构18个,邮编:476421。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连霍高速公路、商丘—芒山—徐州公路穿境;周商永运河穿过其境,目前已荒废。镇政府驻地火店集原名“火神店”,由传说火神爷居住地而得名。
火店镇素以豫东的“小温州”、传统工艺品之乡而著称。2006年火店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“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”;2007年火店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“河南省特色产业之乡”;2008年火店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建国初期属永城县新兴区,1954年划归夏邑县为火店区,1958年建公社,1984年改乡,2012年撤乡改镇。
历史沿革
火店镇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火店集原名“火神店”,由传说火神爷居住地而得名。
建国初期属永城县新兴区,1954年划归夏邑县为火店区,1958年建公社,1984年改为乡,2012年撤乡改镇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,火店乡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老区。
地理位置
火店镇位于河南夏邑县最东部,东邻永城市芒山镇芒砀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;西进夏邑县城区,南到永城市区,北到安徽省砀山县城区均是25公里。区域位置优势明显,东距安徽省肖县50公里,实为两省四县(市)的“十字交叉地带”。全镇总面积69.2平方公里,耕地面5.2万亩,下辖34个行政村,110个自然村,264个村民组,11562户,约5.3万人。镇直单位及附属机构18个,邮编:476421。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连霍高速公路、商丘—芒山—徐州公路穿境;周商永运河穿过其境,目前已荒废。
行政划分
编辑
行政区划
镇政府驻地火店集原名“火神店”,由传说火神爷居住地而得名。辖火店、周庄、赵庄、刘小桥、蒋洼、张庄、陈阁、关帝庙、土地庙、张双楼、张染坊、王阁、三座楼、铁棚、庙东、余庄、屈庄、李阁、徐集、田集、梁洼、马庄、郭庄、陈厂、邵老家、邵长庄、李店、后刘店、邵庄、孙庄、班集、车庄、王寨、刘楼34个行政村。
行政代码
代码411426215:~201火店村 ~202张庄村 ~203陈各村 ~204屈庄村 ~205余庄村 ~206庙东村 ~207李三座楼村 ~208铁棚村 ~209赵庄村 ~210刘小桥村 ~211蒋洼村 ~212张关帝庙村 ~213张土帝庙村 ~214王各村 ~215张双楼村 ~216张冉坊村 ~217邵庄村 ~218李店村 ~219王寨村 ~220刘楼村 ~221班集村 ~222孙庄村 ~223后刘店村 ~224邵老家村 ~225邵长庄村 ~226田集村 ~227马庄村 ~228张香庄村 ~229梁洼村 ~230陈厂村 ~231徐集村 ~232周庄村 ~233车庄村 ~234李阁村
自然资源
编辑
土地资源
该镇有耕地5.2万亩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特别适合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花生等农作物生长。
水利资源
该镇水域面积162.25公顷,主要包括河流和沟渠、水塘。井灌设施发达,全乡共有可利用机井1142眼,达到了50亩地一眼井的标准。
生物资源
该镇植被按其自然发育,属暖温带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带。但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,绝大多数已被人工栽植的农作物和树木代替,目前残存的尚有星星草等草植物,杨、柳、桃落叶阔叶乔木和怪柳、紫藤等灌木,多在田边、路旁、村庄附近零星存身,常不能构成群落。动物资源主要为家畜、家禽。
矿产资源
该镇矿产资源丰富,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工业用无烟煤,属永夏大煤田区域,现已列入国家开采计划,煤矿埋深在400米以下;区内的无影山与芒砀山毗邻,属芒砀山同一山系,芒山汉基群系全国著名的AAAA级旅游影点之一,无影山地下矿石石质优良,是烧制石灰和建筑用料的上好石料,无影山泉水,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益的10余种矿物质元素;和铝土等矿。
人口
编辑
全镇总人口月5.3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7430人,占总人口的14.5%,镇政府所在地总人口5870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3760人,占镇政府所在地总人口的64%。
经济发展
编辑
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.4亿元,其中工业产值2.3亿元,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7%,农业总产值1.1亿元,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3%,财政收入320万元,人均62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137元。
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近几年来,火店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坚持“工业强镇、民营富镇”的工作思路。在不断完善农业设施,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,大力发展第二、第三产业,形成了丝织工艺、木材加工、农副产品深加工等6个工业支柱产业项目,红火工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、祥熙印染有限责任公司、盛兴工艺有限责任公司、东方化纤厂、超发化纤厂等一批企业先后相继建成并投产使用。200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.8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,实现财政收入302万元。
经济结构
城经济发展中,该镇一、二、三产业并重,在完善农业设施,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,大力发展二、三产业,推进工业化进程,不断提高二、三产业所占的比重。2009年全乡一、二、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5.2%、43.6%、51.2%。
农业
农业主要经济指标。2009年全镇实现粮食总产33950吨,其中生产夏粮19750吨,生产秋粮14200吨,油料7442公斤,单产均突破了千斤。
上世纪80、90年代,该镇注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过林果、蔬菜等产业。本世纪以来,该镇调整农业发展战略,把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发展粮食生产,提高粮食品质上来,近几年不定期通过良种补贴的方式,发展优质小麦5万亩。
农业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板材加工、面粉加工等方面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金矿木业有限公司。
2005年被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乡,至2007年共开发24个村,面积3.8万亩。2008年、2009年采取农民出工、政府补贴等形式,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,到2009年共机井1142眼,使全镇98%的耕地实现了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沟相通、路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的开发目标,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。
2009年,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万千瓦,柴油机、脱料机等农用机械逐步淘汰,大型农机逐步增多,联合收割机、旋耕机、秸杆还田机等大型农业机械发展到152台,低速汽车425辆,三轮车5800辆,播种机980台,全镇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7%以上。
近几年来,该镇把加快工业化进程,推进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全镇收入的重要手段,全镇发展各类企业650家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,庭院户企业1500余家,全镇企业做作业人员47530余人,多为本镇及周边乡镇农民。全镇外出打工人员,均为自发组织或者由职业技术学校统一外派,主要去向广东、浙江、江苏等地,全镇外出务工人员约为12000人左右。
工业
该镇把“工业强镇、民营富镇”作为发展战略,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。几年来全镇共有乡村企业650家,庭院户企业1500多家,引进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企业项目13个,其中50万元—499万元的5家,500万元—999万元的企业3家,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。红火工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、祥熙印染有限责任公司、盛兴工艺有限责任公司、东方化纤厂、超发化纤厂等一批企业先后相继建成并投产使用。李店村是火店镇传统工艺制作专业村,全村415户从事工艺品生产的农户有310户左右,人均纯收入3690元。2007年底,该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“河南特色文化专业村”。工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,南部以张染坊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园区占地300亩,加工户23家。
历史文化
编辑
地方文化
赵庄唢呐
该镇赵庄唢呐(属余庄村)唢呐演奏在200多年的历史,在该镇及全县较有名气。现在发展到班集、洪楼、陈各、土帝庙、班庄、孙庄等六个村有12个唢呐演奏班。现从事唢呐演奏的有60余人。
火店盘鼓队
该镇火店盘鼓队(属火店村)有三个。成立盘鼓队已经五年整了,在该镇及周边较有名气。经常外出从事演出、宣传,现从事盘鼓队的有80余人。
民间工艺
火店镇素以豫东的“小温州”、传统工艺品之乡而著称。2006年火店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“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”;2007年火店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“河南省特色产业之乡”;2008年火店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火店镇是全国最大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,有近千年手工艺品的历史,该镇主生产宫灯、旗穗、排须、花边、中国结、刺绣、木梳和条编等手工艺品。现在占全国工艺品市场80%的份额,销往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。
手工艺品制作一直是火店镇传统产业。近年来,手工艺品生产市场前景好,为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,结合该镇有手工艺品制作的传统经验,又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,该镇党委、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从事手工艺品生产。一户带十户,十户带一村,一村带一片,逐步形成了以火店镇为中心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,并使手工艺品加工走上了规模化、区域化、市场化的路子。
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,他们对产品进行了技改、更新,实施了“增花色、上档次、扩总量、树品牌”战略,使原来的130余种工艺品发展到目前的近180种。其拳头产品宫灯、旗穗等制作技术精湛,产品不仅销往上海、苏州、福州、广州、哈尔滨等20余个大中城市,而且还远销日本、韩国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国家。全镇形成了市场带龙头,龙头建公司,“公司+农户”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。
据悉,目前该镇共拥有现有公司五家。红火工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、祥熙印染有限责任公司、盛兴工艺有限责任公司、东方化纤厂、超发化纤厂等企业,实行公司+农户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,使手工艺加工走上了规模化、区域化、市场化的道路。全镇从事宫灯、旗穗、排须、花边、中国结、刺绣、木梳和条编,生产投入5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350余户,生产出来的手工艺品全是订单加工,产品畅销国内外,出口东南亚各国。工艺品加工专业村6个,专业户1500多户,加工厂800多家,专门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户3000多户,从业人员2万余人,年产值1亿多元,出口创汇2000多万元,全镇从事工艺品加工人均纯收入3200多元。
火店镇工艺品以制作精致,经久耐用、物美价廉而受到国内外广大客商的青睐。火店镇工艺品种类繁多,规格齐全。产品有宫灯、旗穗、花边、排须、中国结、刺绣、玩具、腰带、木梳、条编、扇子、八角巾、香包、串珠、烫金工艺品。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,工艺品的种类不断翻新,工艺品制作的技术要求愈来愈精良,各类工艺品的品种款式也赋予了时代内涵。仅宫灯一项,通过对传统的宫灯制作工艺进行改进,在“增花色,上档次,扩总量,树品牌”上下工夫,开发了“金童玉女、恭喜发财、吉祥如意”等30多种富有时代气息,能顺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。
手工艺品制作作为火店镇传统产业,近年来,火店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品的发掘整理工作,把传统工艺生产当作全镇大事来抓,选派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主抓民间工艺品的生产、管理、销售工作,民间传统工艺品进一步发扬光大,发挥了较强的产业优势。火店镇传统的工艺品,由过去个体庭院生产走上了集约化机械化大规模生产。目前,该镇以李店村为中心生产的宫灯、各类旗穗、花边、中国结、排须、刺绣等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特色。火店镇从事工艺品生产的技术人有6000多人,他们各有自己专业技术和生产绝活。据2007年底不完全统计,全镇从事宫灯、各类旗穗、排须、花边、中国结、玩具、刺绣、木梳、条编的生产投入50万元以上的农户在2300户,机械设备7800台,仅此一项全镇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。
宫灯、旗穗、条编、贴花等传统工艺,是手工加工生产的产品,李店宫灯厂生产的各类宫灯远近闻名,以小巧、精致、美观而著称,每天30多人流水线作业手工生产。该厂生产的宫灯都是订单加工,产品畅销国内外,并在浙江义乌设立销售批发点,年利润在200万元以上。旗穗生产也是当地工艺品生产的一大强项。从事旗穗加工的人员将近5000人,经营生产户2000多家。旗穗加工业每年给火店带来3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。条编也是火店传统手工业,火店的条编工人编织的条筐、条篮除主要用于生活用品或劳动用品外,还成为当今时尚的馈赠品及装饰品。全镇已有从事条编生产农户1500户,每户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。木梳也是火店古老的传统工艺,近年来,随着改革开放和招商引资政策的落实,传统的木梳生产也走上了机械化。目前,从事木梳生产的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别是张庄顺发木梳厂、赵庄木梳厂,从业人员50人,年利润在20万元以上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原材料加工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。过去生产丝线原料都是从浙江、江苏购买,一个月需要40吨丙纶丝、20吨涤纶丝。2000年火店镇先后建成投资1500万元的东方化纤厂和超发化纤厂,月生产能力在100吨左右,生产的丝线在当地销售,产品供不应求,市场前景十分看好。两个化纤厂的建成,不仅为当地手工艺品加工产业提供了方便,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了的利润。火店乡传统工艺的不断壮大,给周边群众带来巨大的商机,不仅辐射带动全镇邵庄、火店等28村群众加工、生产、销售传统工艺品,而且带动邻近乡镇群众及周边地区,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。 一户带十户,十户带一村,一村带一片,逐步形成了以火店镇为中心的手工艺品加工基地,手工艺品加工也走上了规模化、区域化、市场化的路子。火店镇日益蓬勃发展的工艺品已走上红红火火,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。
社会发展
编辑
城镇建设
该镇小城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,先后投资几千万用于小城镇建设,拓宽新修了西至曾王庄,东至屈庄1.5公里的东西大街,宽35米;新修了南北街2公里;新修了文化路1.5公里,筹建火店镇工艺品市场一条街。高标准开发组装了两侧门面楼房2000多间,使城镇区面积发展到3.6平方公里。加大城镇配套设施建设,在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,重修了下水道,对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,建成了有线电视站和邮电大楼,移动